天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3

原创 青藏高原最早的居民是谁?专家说是丹尼索瓦人,有谁能接受呢?

[复制链接]

3039

主题

148

回帖

99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19141
发表于 2024-6-28 05: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开头条,看到文汇客户端发了这么一篇文案:《科学》凌晨发帖:重大考古发掘!古人类DNA证实,丹尼索瓦人曾长时间生活在青藏高原。

读了,觉得大约说了这么一个意思:科学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距今约10万年至6万年前,乃至有可能到4.5万年间,曾长时间生活在青藏高原。原由是兰州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科研所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白石崖溶洞,发掘一起夏河人下颌骨化石,专家经过DNA等技术将它和来自俄罗斯阿尔泰山脉丹尼索瓦洞穴的晚期丹尼索瓦人联系在了一块,声叫作它们之间有“最紧密的遗传联系”,“白石崖溶洞遗址光释光测年约10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DNA则更早的与晚期的丹尼索瓦人分离开来”。

还说,综合夏河下颌骨化石和白石崖溶洞的最新科研结果来看,丹尼索瓦人自倒数第二次冰期至末次冰期都生活在青藏高原,并且与阿尔泰山地区的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最紧密的遗传联系,不仅说明其已对高寒缺氧环境成功适应,况且进一步证实丹尼索瓦人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侧。

针对科学,我个人不能够太多评估由于,那针对来讲,是一个不太懂的专业。隐约记得,西伯利亚洞穴内发掘的骨骼化石来自于一名小姑娘,昵叫作“X女子”。按照2010年初颁布的检测结果,她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她既不是初期人类,不是穴居人,而是一个此前未知的人类种群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她们曾与现代人一起生活在地球上,当时现代人在制造石制工具、珠宝和艺术创作方面持续向前迈进。这一发掘寓意着人类族谱最少有3个截然区别的成员,分别是现代人、丹尼索瓦人和穴居人。

又说,丹尼索瓦人虽然与尼人和智人同源,但和两者又存在着必定差异,其牙齿结构与后两者相比更接近一起祖先海德堡人。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基因表示和尼人、智人隔开100万年,但核基因表示其为尼人的兄弟群,因此呢其母系可能来自先驱人。其实这一人种对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从28万年前的金牛山文化,20万年前大荔文化、13万年前的马坝文化以及10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等所说的“初期智人”文化都由她们所创造,只是即时命名。丹尼索瓦人遗址以石球众多著叫作她们可能是最早运用飞石索的人群。(以上内容来自《科学》杂志:2012年度10大科学突破)

针对这些难懂的、遥远的科学,我想说的是,这只能是自然科学,而不是咱们的人文历史。虽然我深知,人文历史仅属于自然历史的一小小的部分,但在我的概念里,自然历史便是自然历史,人文历史便是人文历史,它们之间虽然始终有着包含、穿插和渗透,乃至是造就,但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包含、穿插和渗透和造就的时间点才是。这个时间点应该不是咱们有文字史败兴,还包含史前的有些东西,例如神话传说,而神话传说的起点就应该是人文历史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前的,应该完全属于自然科学、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相关系,但应该关系不大,乃至关系。

我这么说,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不晓得怎么将它更好地表达出来,只能比较笨拙地打个比喻:倘若有一天咱们抱着一只冰冷的鱼一只可爱的企鹅,抑或,一只猴子、一头猩猩、一匹狼等等,乃至是一棵树、一株草,饱含情感地说,多少多少万年前,咱们是同祖的,一个祖先。这个很科学,但真的什么意思。咱们做不到饱含情感,做不出来,做不到,因此,它就没什么意思。

便是说,科研人文历史,咱们必须一个边界,不可够不着,不可望山跑死马,最后再把自己累死在科研人文历史的路上。因此咱们的人文历史应该是从人起始的,是从社会起始的,不是不可叫作为真正的人,被现代科学当成化石的那个时代。从这个道理上说,青藏高原上最早的居民只能是今天藏族人的先民,而不是别人,虽然,它们可能与丹尼索瓦人有必定的DNA关系,但那只能是DNA关系,她们依然是藏族人的先民。

倘若咱们的人文还要把藏族人的先民科研得更遥远有些的话,那便是咱们的神话,中华民族的昆仑神话。倘若详细到人群,那她们应该是咱们传说中的西王母部族,原始社会的母系形态,咱们的“老祖母”西王母,而不是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我这么说,不是反对科学,而是更有利于咱们找到一段能够温暖咱们的、得到咱们认可的历史。这个问题,大众细细想一想就能明白,我呢,就此打住——咱们不可把自然科学直接当人文历史。

接下来,咱们说说那块夏河人下颌骨化石。发掘它的地区是甘肃省夏河县。位置于甘南州西北部,东、南面分别与合作市、碌曲县相邻;北依临夏州及青海循化县、同仁县;西接青海泽库县。因境内大夏河得名。这个县名特别有意思,有人说,它是咱们这个叫“夏”民族最早到这儿时,停留了一段时间,因此就把其境内的河叫大夏河了。这个,我个人不晓得它对不对,但我能够肯定的是,这条河被西夏人命名,西夏在历史里叫大夏,因此她们就把这长河叫大夏河了。

大夏河,黄河一级支流。古名漓水,藏语叫作“桑曲”,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南源桑曲却卡,北源大纳昂,汇流后始叫作大夏河。流经夏河县、临夏县、临夏市区、东乡县,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全长203千米

今天,咱们实质能够依据这条河,把发掘下颌骨化石的夏河县纳入更大范围的河湟地区,即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地域,史叫作“三河间”地区更广阔的一个范围。河湟地区西倚青藏高原,介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有人将其叫作为“民族走廊”,是连通中原、西域、高原三个方向的要道,中国一系列民族在这个方向展开其历史。这个应该是不会有错的,但我要强调的是,河西走廊本身便是一个民族走廊,古代的河西走廊包括着河湟地区,中国历史上3次民族大融合,在河西走廊都有表现,而这在其他同一地域基本是的。因此,把“民族走廊”的概念定格在这儿,显然是太局限了。

我的考察是非常多人都晓得的:喀喇昆仑山自帕米尔高原而起,连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才是咱们的民族走廊的一边,另一边是天山山脉以及它在河西走廊北边的山脉的延续,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它们与祁连山一块深入黄土高原,这才是咱们的民族走廊,大走廊。在这个大走廊上,天山山脉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以北又多了一道阿尔泰山,形成为了民族走廊的一个分支,二者一块,才是咱们的民族走廊的地理范畴与概念。

在地图上,不难看出,阻挡在蒙古高原与西域之间的阿尔泰山在与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缺口,在这个缺口上,蒙古高原及其以远的人们能够到达西域的南北疆,生活在中原人们一样能够经过内蒙古高原、这个缺口到达西域。这便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缺口。当然,到了这个大缺口上的人们,能够不去西域,而是越过走廊,经过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的缺口到达青藏高原。

以上只是民族走廊的缺口之一,除了前文中所说的河湟地区走廊的概念之外,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还有许多的通道,能够通往青藏高原。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咱们今天所说的新藏线,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间的是今天由青海柴达木盆地到新疆的青新公路,在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之间的是甘肃与青海的柳(园)格尔木高速,乃至在河西走廊的张掖还有经过祁连山扁都口到达青海门源与西宁的高铁……这些路,当然不是我们现代人发掘的,而是古人一代代、一条条地走出来的。

面对这么多的路、这么多条通道,不可由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掘一起下颌骨化石,就立即把它和西伯利亚洞穴内的“X女子”、丹尼索瓦人反常壮阔地联系在一块,把河湟地区当成独一能够通往青藏高原的“走廊”,从而对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最早的人群下定义。我,不可说,这是不对的,它有它科学的正确性,但倘若仅拿一起化石就对一个群体产生结论性的描述,这必定是不对的。一方面,专家必须更加多发掘,再发掘更加多的化石,做更加多的DNA;另一方面,还要在除了包含夏河县,以及夏河县以外的其他地区发掘,再科研不可由于一起化石,就让人们抱起鱼、猴子、猩猩、狼等,以及是树、草等等,感慨地说:“哥们呀,几百万年前,咱们是一家子!”

所说人文历史就要讲人的温度、人的文化、人的历史,而不是一起冰冷的化石。从这个道理上说,青藏高原上的最早居民只能是藏族先民。这和中国其他地区同样,中国人的祖先只能是中国人,即使成为了化石,它应该是中国人才是。丹尼索瓦人,太远了,真的太远了!

本文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返回外链论坛:http://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上一篇:原创 李云龙敢逮谁骂谁是因为有这个本领,不外这亦是他的不幸
下一篇:原创 萨达姆告诫美国:惹谁都不要惹中国,因为她们的公众有大国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90

主题

3万

回帖

990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098768
发表于 2024-9-29 14: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的精彩评论,为我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63

主题

3万

回帖

99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39046
发表于 2024-10-12 15: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深感你的理解与共鸣,愿对话长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63

主题

3万

回帖

99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39046
发表于 昨天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节操掉了,还不快捡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涯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3:16 , Processed in 0.1130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