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3

辛嶋静志:咱们读懂汉译佛经了吗?

[复制链接]

2986

主题

3万

回帖

995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569167
发表于 2024-8-22 15: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嶋静志

编者按:辛嶋静志先生,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育高等科研所教授,著名佛教文献学家。著有《〈长阿含经〉原语科研》、《道行般若经校注》、《正法华经词典》等。辛嶋先生近年来始终呼吁,不仅要关注梵巴语等佛经原典,更要注重汉译佛典的价值,由于非常多汉译本的年代较早,保留海量初期文本的信息。然而,我国学人大多不认识这种基于多语言的文献学体系,乃至将先生的观点误读为“汉译佛典比印度语原典更为权威”,从而贬低学习梵巴语和参阅印度原典的道理这儿从辛嶋先生的汉语论文集《佛典语言及传承》(裘云青等译,中西书局,2016年)中摘编几则内容,经由辛嶋先生授权并审阅,个中见地由读者体会。

想是经过语言表达并经过语言流传的,不正确地捉捕语言,便不可能正确地理解思想。

汉译佛典是如此重要,却受到足够的注重。传统的中国学学者很少有人阅读佛典,形成推敲深研的风气。非常多人认为,汉译佛典是翻译,与梵语、巴利语佛典相比不外是二手数据,况且并不难懂。而事实上,汉译佛典是如此难解,仅仅满足于粗略读懂,必然会被错误包裹而不自知,基本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如今,咱们首要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咱们并不懂佛教汉语晓得自己不懂,就会打破己见,重新认识汉译佛典。

汉译佛典不仅是科研汉语史的重要资料,针对探讨佛典的产生、发展等问题,必不可少。科研这方面问题,仅靠梵语佛典是远远不足的。

读汉译佛典的人都会重视到,佛典汉语与古典汉语有很大区别原由之一在于,来自印度、中亚等地的译者并不熟练汉语,运用了特殊表达或是新造词来表此刻中国本土所的概念和思想,即使运用原有词汇,常常远离本义。更大的原由在于,为了教化公众,汉译佛典运用了当时的平常白话表达。这些特殊词汇和语法,在汉语辞典、语法书中极少能查询到,这就增多了理解汉译佛典的难度。

值得幸运的是,从中国学方向科研汉译佛典的词汇、语法的风气渐盛,成绩卓著。然则,这些科研有其局限性,汉译佛典的“译典”属性给予足够注重仅有把汉译佛典与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文献,以及区别的异译本对照起来,才可准确把握汉译佛典的道理下面举出有些详细词汇实例。

竺法护译《 正 法 华 经 》二例

“载”通常用作量词,义为“年”,而在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中则做为数量单位,与梵文nayuta (“千亿”或“百万”) 对应,义为“极多”。例如:

见无央数亿载诸佛。奇异珍宝无量兆载。十四载人立声闻、缘觉地。时千亿人皆立大道,十四载人声闻、缘觉,无央数人得生天上。

昼 度 树

“昼度树”早见于竺法护以前的译经之中,与梵语pārijāta, pārijātaka (珊瑚树) 对应。但迄今咱们不清楚,这个词是怎样被译为“昼度树”的。

竺法护译《正法华经》有这个词,对应的尼泊尔和吉尔吉特出土的梵文本中的pārijāta, pārijātaka, 中亚本中是pāracitra, pāracitraka。“昼度树”的“度”为梵语pāra-(“越过”、“对岸”)的翻译,那“昼”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中亚本pāracitra(ka) 含有梵语 -citra (“杂色”、“斑驳”、“装饰”、“绘画”),这个词起初被译为“画度树”,以后,人们渐渐忘记了其本义,把“画”(繁体:畫)误写为“昼”(繁体:晝),流传迄今

辛嶋静志先生部分专著

支娄迦谶译《 道 行 般 若 经 》二例

“赐”在古代汉语中偶尔表“穷尽”。在《道行般若经》中显现了两次:

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阿惟越致相。诸恶悉除赐。宿命所作恶于是悉除赐,从是败兴断经余映悉尽。

《道行般若经》中,“赐”除表“穷尽”义以外,常常表“所有”、“都”,这一用法与其近义词“尽”一致,历来词典里却没言及。“赐”的这个虚词义,不仅能够从前后关系推测,况且梵本及异译中和它相对应的读法可佐证。如:

支娄迦谶译: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支谦译:是幻、是人、泥洹皆空,俱无所有。

竺佛念译: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鸠摩罗什译:幻、梦、涅槃无二,无别。

玄奘译:幻化、梦境与一切法及至涅槃无二,无别。

梵本:māyā ca nirvāṇaṃ câdvayam advaidhīkāram ... svapnaś ca nirvāṇaṃ câdvayam advaidhīkāram

支娄迦谶的译例还有:

是菩萨・摩诃萨于梦中觉已,若见城郭火起时,便作是念:“⋯⋯。今是城郭火起。用我故,悉当灭,悉当消,悉当去,不复现。” ⋯⋯ 假令火赐灭已,赐消已,赐去已,知是须菩提!

复次,须菩提!法师欲到极剧之处,语受经人言:“善男子能知不? 其处无谷,有虎狼,多贼,五 (读为“无”?) 空泽。我乐往至彼间。谛自思议:‘能随我,忍是勤苦不’。” 复以深好语与共语。弟子当厌已,心不复乐,稍稍赐还。

有时“赐”和近义的“都卢”并列。

十方无央数佛国诸天人、诸龙、阿须伦、诸阅叉鬼神、⋯⋯诸摩睺勒鬼神、诸人、诸非人都卢赐来到是间,问讯法师,听受般若波罗蜜,作礼绕竟,各自去。

《道行般若经》中, “底”义为“边际”、“止境”的用例显现二十余次。“底”这个意思 ,不仅从前后关系能够推测,况且梵本及异译中和它相对应的读法可佐证。例如:

支娄迦谶译:复次,拘翼!法无底,复无端底,无有中边,无有尽时。底索,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

支谦译:当知:法无边,人无底。当知:法无底,身与作,复功效。是故当知之:与大明等无异,无中边,无本端,不可限量,一切不可得。以是故,明度无边,无底。

竺佛念译:复次,拘翼!法者无际,无限,无有极,无有中间,无可得者。

鸠摩罗什译:复次,憍尸迦!诸法无边,前际不可得,中际、后际不可得。是故,缘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

梵本:punar aparaṃ Kauśika yasmāt sarvadharmā anantā aparyantā na teṣāṃ anto vā madhyaṃ vā paryavasānaṃ vā upalabhyate tasmāt Kauśika ananta-pāramitêyaṃ yad uta prajñāpāramitā

又如:

支娄迦谶译:人无有底,般若波罗蜜无底。

支谦译:人无底,明度无极名无底。

竺佛念译:人无有极,当作是念般若波罗蜜。

鸠摩罗什译:众生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

梵本:evaṃ sattvānantatayā ’nantapāramitêyaṃ yad uta prajñāpāramitā

可见,《道行般若经》中的“底”与梵本中的 anta (“边际、尽头”)、paryanta(“边际、尽头”)、异译中的“际”、“极”、“边”、“限”等相对应。咱们能够推测,“底”义为“边际”、“尽头”, “无底”就表“无边际”义,第1例中的“端底”是由于两个同义词形成的复合词 。

其 他 二 例

和 南

“和南”这一音译似乎最早出此刻吴康僧会的译经中:

《六度集经》:

象王见沙门,即低头,言:“和南!道士!将以何事贼吾躯命?”

《旧杂譬喻经》

儿前,礼足,言:“和南!舍利弗、摩诃目揵连!”

《佛光大词典》把该词解释为:“梵语 vandana, 巴利语同。系对长上问讯之语,属礼法之一。”中村元博士编写的《广说佛教语大辞典》解释为“梵语 vandana 的音译。礼拜、敬礼、稽首。”可是,“和南”与 vandana 的发音差异很大。

在《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五《明威仪法》有如下一句话:

若有啑者,不得言语。若上座啑者,应言:“和南”。下坐者,默然。

对应的Abhisamācārikā-Dharma (威仪法)的梵文本中作:

yadi tāva koci kṣīvati, na dāni vaktavyaṃ “jīva” ti. atha khalu yadi vṛddhatarako bhavati, vaktavyaṃ “vandāmi” tti. atha dāni navako kṣīvati, “ārogê”ti (← āroceti) vaktavyaṃ

译文:“有人打喷嚏时,不该该[对他]说‘长寿!’。但倘若他是比自己法腊高的[比丘]的话,应该说‘vandāmi(“我敬礼”)’;[比自己]法腊低的[比丘]打喷嚏时,应该说‘健康!’”

可知“和南”与梵语 vandāmi (“我敬礼”) 对应。在犍陀罗语《法句经》与尼雅出土的犍陀罗语文书中常常有梵语 -nd- 变化为 -nn- 的例子。笔者认为梵语 vandāmi在西北印度在中亚语言中变为*vannāmi 或*vannām(i), 这一讹音被音译为“和南”。

辛嶋静志先生2012年发布

《威仪法》梵本新校和对勘科研

“名刹”、“古刹”、“寺刹”、“佛刹”、“梵刹”等的“刹”义为“寺院”。

《佛光大词典》把“刹”解释为:“梵语 lakṣatā 之略译,全叫作“剌瑟胝”,义谓标志、暗号。指旗杆或塔之心柱。通常叫作寺院谓寺刹、梵刹、金刹或名刹等,盖佛堂前自古有建幡竿(即刹)之风,故得此名。”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梵语 lakṣata 的音译省叫作,即相轮。佛塔顶部的饰物,叫作刹柱”。

中村元《广说佛教语大辞典》解释为:“梵语 yaṣṭi, 巴利语 laṭṭhi 的音译。标志、旗杆。于佛堂之前树立宝珠火焰状旗杆,以做为寺塔之标帜,故寺院叫作为寺刹、梵刹、名刹。又义谓塔之心柱(檫)。”

这些历来的解释都源自于《玄应音义》中的解释,即:

刹……梵言差多罗(kṣetra), 此译云土田。经中或云国,或云土者,同其义。或作刹土者,存二音。即刹帝利,名字田主者,。……浮图名刹者,讹。应言剌瑟胝(*laṣṭi?),剌音力割反,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以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故。(卷一,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卷“切刹”)。

这段中自“浮图名刹者”后面的解释有问题:

(1) “剌瑟胝”似乎是*laṣṭi 的音译。梵语词典里这个词,大概是巴利语 laṭṭhi(“杠;竿”;相对的梵语形是 yaṣṭi) 的梵语化的词形。然则“刹”与“剌瑟胝”(*laṣṭi)发音差异太大;

(2) 在印度佛教史里,“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这般塔与田地(kṣetra)结合在一块解释的例子。那样“刹”这一音译的原语到底是甚么呢?在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中有“表刹”这一表达。

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幡盖,悬众宝铃。

第1文中的“表刹”与梵文本中 chatrâvaḍi- ... vaijayantī- 对应;第二文中的“表刹”与 chatrâvalī- 对应。chatrâvaḍi 或 chatrâvalī 义为“伞盖的摆列”,详细意思是塔顶上从上到下重叠的像伞盖同样的轮盘。vaijayantī 义为“旗帜”,便是塔顶上悬挂的旗帜。

译词“表刹”中的“表”义为“旌旗,旗帜” ,“刹”(MC. tṣhat)这一音译似乎与梵语 chatra = chattra 相对应,然则有问题。汉译者几乎都用中古音 tṣh- 的字表率梵语的 kṣ (例如“阅叉”,MC. jiwät tṣha; 梵语 yakṣa),而用中古音 tśh- 的字表率梵语的 ch (例如“阐怒”,MC. tśhjän: nwo-; 巴利语 Channo) ,那样,译者用“刹”(MC. tṣhat)翻译梵语kṣetra (“国土,田地”)是问题的。为么译者用“刹”字来翻译梵语的 chatra (“伞盖;塔顶上的轮盘”) 呢?梵语chatra在中亚语言中经常变为kṣatra;例如,于阗语 kṣat(t)ra, 吐火罗语 kṣāt(t)re, kuṣāt(t)re。笔者认为,鸠摩罗什等中亚出身的译者的白话中,chatra 可能变为 kṣatra ,因此把它翻译为了“刹”。

在古代印度,为了遮日光,侍者在国王、贵族的背面拿着伞盖。在佛教里为了暗示对佛陀的尊敬,把伞盖放在佛像上。出自一样的心情把伞盖挂在佛塔上。

伞盖渐渐变为重叠的轮盘。chatrāvaḍi 或 chatrāvalī 本义便是这般重叠的轮盘。到中亚及中国以后,义为“重叠轮盘”的本义渐渐被忘记,结果是它的形状变为中间是空洞的轮形,即所说的“相轮”。

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如下七宝塔的描写: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长表”(长旌旗)与梵文本的 vaijayanta (“旗帜”) 相对应 。“金刹”(金色的塔顶重叠轮盘)在梵文本里相对应的词 。但咱们能够推测,有“长表、金刹”的七宝塔大约如下图。

塔顶上的“刹”、“金刹”似乎是能持有塔的大寺院的标帜 。后来,把大寺院叫作为“名刹”、“古刹”、“巨刹”、“寺刹”、“佛刹”、“梵刹”、“禅刹”等。

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育高等科研

出版的“吉尔吉特写本”丛书





上一篇:咱们读懂汉译佛经了吗?
下一篇:研发人员怎么样安装和运用Chat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回帖

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
发表于 2024-9-9 0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言辞如同繁星闪烁,点亮了我心中的夜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9

主题

3万

回帖

999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979417
发表于 2024-11-1 11: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说得对、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38

主题

3万

回帖

99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968624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见解真是独到,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涯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0:39 , Processed in 0.1666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