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博客做为一个能让公众发声的公众平台,在这次的疫情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作者从「上海婴幼儿隔离点」的热搜事件入手,分析博客在疫情中,以及其他社会事件中,起到了什么功效,一块来瞧瞧吧。
由于疫情卷土重来,大部分人近期刷博客的频率应该有变高。
求助信息,最新疫情通报,各地通行政策,各样各样的消息像雪片似的在屏幕飘过。
4月1日深夜,几张关于上海疫情的照片在博客上传播开来。照片配文表示,有多名幼童被单独隔离在上海金山公卫,且大大都是3岁以下幼童。
这条博客一经发出,便激起海量转发,六小时不到,「上海婴幼儿隔离点」便登录博客热搜,十二小时后,便导致了许多关注,上海妇联介入其中,民政分部亦强调针对「疫情引起的儿童无人照料情形需快速开展处置和帮扶」。
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有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而回顾事件发酵始末,这几张照片并非仅在博客传播,同一时间,抖音、小红书、微X群内,均区别程度流传着这些照片,但最后,仅在博客上激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并快速有了反馈。
而这,亦让我再次开启了对博客的思考。
很久败兴,当咱们在谈论博客时,娱乐化、碎片化,乃至营销号聚集的标签似乎没法回避。
但事实上,从武汉、西安到上海这三轮疫情流转下来,公众关于博客的定位看似历经多番洗礼与变化,实质一到大型事件出现、公共议题发酵时,仍然会第1时间回归到公共舆论场域的角色。
例如,在这次上海疫情中,博客上涌现出了许多求助帖和发声贴,满溢各样人间疾苦和时代小我。其中,一名来自上海的前线抗疫人员,无暇顾及家中需要血透的重病老人,便在博客发起求助,她一边阐明状况,一边抱歉占用了公共资源。
评论中,有用户这般开解她:
公共资源不给公众用,给谁用!大胆发声,无需畏惧!
请不要说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你是公众的一份子,此时不消更待何时?
曾几何时,明星争相为自己「占用社会公共资源」暗示抱歉,乃至一度把「占用公共资源」变成为了陈腐话术——当然,明星未必是真抱歉,但博客在公众眼中,却变成为了实打实的「公共资源」。
而在这个角色夹角下,博客虽然在发展中呈现娱乐化趋势,却仍然表现着微言大义。
相比之下,被誉为互联网风口的哪些个短视频平台,估值和市值是挺高,但对个体命运、社会进步,对开启公共思维,好似用处不大。
01 抗疫小蓝签
2019年12月底,央视资讯发布了一条150字的博客,通告武汉显现了不明原由肺炎。
三年后,疫情仍在连续,而武汉经历过的抗疫岁月,亦在西安、深圳、吉林和上海等城市重复上演。
而伴同着病毒的每一次卷土重来,博客都会在短期里或被动或主动承接海量的社会需要。
最初武汉疫情发酵,城市停摆之余,物资急缺。于是,信息传播快捷的博客成为了疫情出现时,许多个体声音的放大器。
彼时,博客上少量多次的碎片化信息,在许多用户的分享与传播下,编织成一张即时的信息关系网。这其中,个人用户做为信息源自,而见证者与垂类大V则在速度和深度上相互结合,一起充当桥梁功效。
三年后,在上海,在吉林,亦是如此,乃至这套传播机制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趋势。
上海与吉林疫情发酵败兴,博客一时间涌现出许多求助帖,而大都数普通用户,在转发求助内容时,难免面临有些信息差,或是求助位置不对,或是事件全貌偏差。当这些信息反复显现,却又无第1时间被关注和上报时,后续就难以处理。
于是,做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博客,又重启了此前疫情及河南暴雨时期的多方联动求助反馈机制:一方面,开通抗疫求助超话,规范求助信息填写。另一方面,上线小蓝签功能,标记得到响应与帮忙的求助帖。
从3月29号机制起步败兴,许多求助帖都汇聚在这个tag里,而点进其中,会发掘,区别地域、区别生活习惯的人已然聚集在一条博文下,融合在一个传播系统中。
网友@阳光下的ELeven 曾在博客求助,95岁的外公,长时间卧床,只能吃特定食品,但自疫情封闭败兴,食品不足亟需弥补蛋白,期盼周边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能供给帮忙。
这条博文在抗疫求助超话发出后,经由网友的转发扩散和平台的密切关注,得到妥善处理。
如今,再去看这条博文,已然打上了小蓝签标识。
从制品方向看,小蓝签的上线,一方面能够减少求助过程中的噪音,让用户再也不转发已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亦让待处理的求助更能够被看到,让爱心与精力不在猜测中浪费,最后加强求助与处理的效率。
事实上,纵观各平台求助信息,可能无哪个平台比博客传播更有效。
短视频固然持有更沉浸的媒介形态,但鲜少诞生有道理的互动,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相比之下,博客内特殊的关注关系以及文字传播能力,反而能够在第1时间将声音送出去,哪怕审核严苛,在一按时效内,博客仍能起到广场功效。
02 当一个声音搭上另一个声音
自新冠大流行败兴,悬浮在平常生活中的高压和个人世界里的恐慌日益弥散,以至于博客上,溢出许多声音。
这些声音中,相关于性别的,相关于贫富的,亦相关于地域的。大都数声音,是博客听见,但没法处理的,但其中不乏有些平台听见了,亦处理了的。
众所周知,吉林与上海这一轮疫情几乎是同期爆发,但囿于两地人口结构区别和媒介资源差异,超级城市受到了更加多转发和关注。亦让更加多人认为,上海疫情远比吉林来的猛烈,但事实上,吉林人民一样身处漩涡,只不外来自吉林的求助,能够传达和覆盖的范围要稍小。
在这种失衡中,个人用户能贡献和作出的改变显然有限,而对平台来讲,则能够经过制品设计来达成某种平衡。
3月26日,有网友在博客指出「在上海疫情备受公众关注的同期,吉林疫情却无得到相应的重视」,而博客则经过后台核实对接,对抗疫求助超话进行了制品设计上的微调。
和普通的超话设计区别,这一次的抗疫求助超话在常规发帖之外,新增了地域按钮,点击进入后,超话内分上海与吉林两个板块。
本质而言,这种制品设计,虽然不可从基本上抹平重视力分配不均,但最少为来自更弱势一方的求助声音,留出了提升通道。
倘若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博客对制品设计的创新在平衡社区内声音的同期,亦为平台本身酝酿出更加多可能性。
从普通用户疫情困境中的求助、发问,到大V博主结合当地环境和个体细节的积极建言,人们在博客上传递信息、分享观点,亦让一个声音搭上另一个声音,从而激荡出更好的公众认知和更加多的公共思考。
03 博客去滤镜
这几年败兴,博客的娱乐化趋势一直被公众诟病,但实质上,娱乐本身并无消解其做为公共舆论场域的角色。
正如博客博主「幻灭妖僧」所言,有人把博客当做和资讯联播同样神圣的地区,有人把博客当成一种资料的垂直订阅,还有人把博客当做是一个观点交锋的平台,要赋予其更加多的社会使命,要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向和言论。
但实质上,在大都数时候,「博客做为平台本身,亦要思虑商场价值,要存活,要流量,要用户」。
于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自然是娱乐专题占据榜首,但这不妨碍博客为重大公共事件让位。事实上,近些年来,都数重大公共事件都发酵并传播于博客,用户经过博客途径接收和传递信息,并快速将信息扩散。
当然,这跟产品设计、社区氛围、用户运用习惯亦相关。博客用户大多擅用并更爱好用关注流,说到平台内容时,表达方式大大都是「我首页怎么样怎么样」,而短视频平台,通常更倾向举荐和算法流。
这二者,前者平常网上冲浪,但当重大议题发酵和有些相关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出现时,就会快速聚焦。而后者,则像客厅里的电视,虽然源源持续有内容推出,可大多为消遣时间而存在,因此一到关键舆论节点,不是失焦,便是被其他声音淹没。哪怕专题被看见,从发酵到爆发亦常常在一天内就走完了。
而博客不同样。
做为公众化社交媒介的博客,始终承担着让小众不孤单,让个体有发声途径的功能。在历次重大公共事件中,咱们都能看到博客用户抗住压力,相对公平公正公开地面对繁杂的舆论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始终做为民众心情的发泄出口而存在。而这,无疑是短视频软件们难以替代的一项职能。
相比之下,与博客的舆论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方式平台图文并茂的居家美学,短视频软件里流动的平常和轻盈的BGM。
和哪些闪闪发光的滤镜比起来,博客抗疫求助超话里,一条条陈列整齐的求助博文,才是此刻的人间真实。
04 一个社交媒介平台的叙事主题
进入20世代,许多互联网机构的叙事主题都从阐述商场化挣钱能力,演变为讲述社会服务价值,而博客则否则,从诞生之初,社会价值就贯穿在制品基因中。
把时光拨回2010年,那是博客的崛起之年。那一年,Google退出中国、王家岭矿难、南平杀童事件、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上海火灾……无数的资讯背面,人们在博客上分享信息、PK观点,一个话筒搭上了另一个话筒,无数的声音一边激荡一边思考。
而此后数十年里,中文互联网诞生了非常多内容制品,个中不乏博客like制品的存在,最右、微头条、贴吧移动端、即刻等等,但大多能打的无几个,不是短暂爆发后就走进消亡,便是困在垂直圈子的围墙里。
但十二年过后,博客还是博客。上海疫情的社会传播、东航MU5375的公共监督、俄乌冲突的最新发展、互联网机构周期性的大裁员……一个接一个的专题与事件背面,都有博客在场。
从初期进入的媒介人、知识分子,到此刻因兴趣而入驻的普通用户、专业用户,她们一起做为博客的变量,让「围观改变世界」这个口号持续照进现实。
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制品面临更严格的环境,但博客依旧习得平衡术。而咱们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当互联网监管日趋成熟和严格时,或许并不可存在一个比博客更强大的app。
其实,倘若贯穿来看,这十数年来,博客所构建的内容生态,早已不止于观点和现实的碰撞,个人和社会的连接。从媒介层面来讲,它承接了互联网早期的媒介融合与自我启蒙,而从商场方向去看,它亦开启着移动时代内容分享与消费的雏形。
在这些年中,互联网内容制品始终面临着浮士德式引诱,流量、欲望、金钱,无一不隐匿在流动的内容生态中,但对博客来讲,即便身处漩涡,每到关键节点时,其叙事主题仍能拉回「微言大义」。
这似乎是博客独有的视角,在众多信息和媒介形态中,博客选取的,未必是最先锋的,亦未必是最主流的,但常常是最能表现时代体温的。
本文由 @吴怼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制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