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1

艾灸的几大功效,你晓得是哪几项功效吗?

[复制链接]

2946

主题

3万

回帖

999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979427
发表于 2024-10-12 03: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学入门》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其独特的功效,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广泛应用于治疗疾患与养生保健。千百年来,灸火得以传承,皆与其温效相关,艾灸的温效值得总结与发掘。倘若你对艾灸感兴趣,欢迎加V:yimuai 交流艾灸。

艾灸,是利用艾绒、艾条或某种药品安置在体表的穴位或患处,熏灼、熨烫或贴敷,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品功效经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平衡的功效,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护理范围广,无毒副功效,有“一炷着肤病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的神奇疗效。宋代的太医窦材有“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可保百年寿矣”之说,归纳起来艾灸疗法的重点功效重点包含以下几个。

温通效应

通是通畅、通利、通达之意。灸火可活跃脏腑气机,行气活血。温热刺激功效于特定的穴位,可治疗各样气血壅滞,气血不畅之病症,由此形成的临床效应叫作为温通效应。《灵枢 ·刺节真邪》云:“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神灸经纶·说原》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便是指艾灸的温通效应。现代科研显示,以艾灸治疗气滞血瘀导致病痛疾患拥有较好的疗效,从中医的方向来理解,便是艾灸的温通效应。重点用于各样痛症、以肿胀为特点的疾患(如腹胀)及各样气滞所引起的病症(如气滞导致的便秘)等。临床可局部灸、循经灸、对症灸。

温经效应

经指经脉,温经是针对四肢经脉寒凝而言。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主挛缩,寒主闭塞。经脉因寒而不畅的病证,多有寒凉、冷颤、病痛、拘挛、收缩、苍白等症状。艾灸的温热之性,针对因寒邪外侵或阳虚不可温煦而致的寒滞经脉的种种表现,皆有较好的治疗功效,这种功效能够叫作为艾灸的温经效应。朱丹溪曰:“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寒则气收。”《灵枢 ·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此 “火调”重点指的是艾灸的温经效应而言。如运用灸腰阳关和犊鼻穴为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显现显著的循经感传现象而产生较好的疗效,这种疗效产生的基本是艾灸的温经效应。温经效应重点用于风寒湿痹,肢端寒凝证,手足冻疮,雷诺病,骨质疏松,四肢抽筋等。临床以四肢特定穴灸、局部灸、循经灸为主。病久或病及全身的,可配灸背俞穴、督脉、任脉经穴。

温升效应

升是针针对陷下方面的病证。陷下病证包含三个方面:一为有形的解剖学道理上的内脏位置下陷之病证;二为功能学方面的清浊不分之病证;三为阳衰欲竭之危急重症等《灵枢 ·禁服》云:“陷下者,……故宜灸之 ”;《灵枢 ·经脉》云:“陷下则灸之 ”;《灵枢·官能》云:“经陷下者,火则当之”;《伤寒论》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艾灸的这种以升提举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浊为特点的临床功效能够叫作为温升效应。温升效应重点用于中气不足,内脏下陷,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清阳不升,清浊相混的病证,如久泻、久痢、头昏昏蒙等,以及病延脉虚、经脉陷下等。临床重点是灸相应脏腑的背俞穴、募穴、特定穴,并辨证结合对症取穴施灸。

温润效

润与干、燥、阴虚相对而言。阴虚则燥,津亏则干。虽然艾灸性质温热,但运用得当,可产生滋阴生津或促进津液布散等功效,这便是艾灸的温润效应。艾灸的温润效应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阴液不足。人体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长。艾灸以温热而鼓舞阳气,以促阴生,以滋阴液。其二,人体津亏,或因于失液,或因于气虚,或因于气结,或因于阳碍,或因于湿阻。艾灸能益气阳,振奋气机,散湿滞,除阴霾,布津液,利津生。以上二者,皆足以润燥益阴。《针灸聚英》云:“骨蒸劳热,灸四花穴。”古代“四花”穴用于肺痨,而肺痨多阴虚,其四花穴(双胆俞、双膈俞)便是艾灸温润效应详细应用的表现。《灵枢》云:“阴阳俱虚,火自当之。”针对阴阳俱虚的,自当更加适用于艾灸以温润之。温润效应重点用于多种阴虚而无严重内热者;津液亏虚者;湿邪内阻而津常者;以及干燥性病证,如干燥综合症等。临床以辨证施灸、背俞穴施灸为宜,结合对症与病部施灸(如干眼症可灸眼周等)。

温降效应

降是针对临床病机该降不降的病症。五脏以守为要,以藏为本,六腑以降为和,以降为顺。气机当降不降,则病必由生,上逆为病。《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上者下之”;《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此足以说明脏气上逆之害;《灵枢·脉度》曰:“六腑不合,则留为痈”;《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生理上腑以通为用,功能上是以降为顺,以降为和,以降为常。艾灸的温降效应,能够使人降其浊气,顺其阴阳,和其脏腑,使腑脏功能正常。例如在用艾灸治疗膳食不节、肝气犯胃或胃寒等原由导致的呃逆时,用灸胃的募穴中脘的办法每获佳效,皆因艾灸温降效应功效于胃气上逆这一关键环节导致。温降效应重点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咯血、鼻衄;肝气上逆的胁胀、头昏、目眩;胃气上逆的呕吐、呃逆、嗳气、泛酸、呕血等。临床针对脏腑病机与症状之差别,以灸脏腑背俞穴、募穴及特定穴为主,并结合症状局部或对症施灸。

温散效应

重点是散风、散寒、散湿。用于六淫外邪入侵所显现的表证,如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有表证者,艾灸温以发散,温以开泄,可促进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这种临床功效能够叫作为艾灸温散效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温散效应重点用于普通感冒、外感风寒,肢体风湿病痛,寒邪直中,部分传患病、急性病的初期,寒湿痢的逆流挽舟,皮肤病等。临床多灸肺、大肠经,膀胱经和督脉等经脉腧穴,以解除外感风寒等症状。同期适用于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等其他病症,如有表证的皮肤疾患、部分感染性疾患的早期等。利用艾灸的温散效应治疗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肌表时,施灸的过程中当以微微汗出为宜,以使表邪随汗而去。

温化效应

化有散化、溶化、化开、化解之意。结聚之证应当消散,艾灸针对以上血、气、痰、浊郁结的病理产物或病症需借用艾灸的温化效应治疗。《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结者散之”。临床非常多有“结聚”性质的疾患,如痰结、气结、瘀血、癥瘕、积聚等,发挥艾灸温化效应,应用其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等机理,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乃至可收到奇效。现代科研显示,血瘀、痰结等状态是许多疾患出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艾灸的温散效应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瘀症状,从而对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患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温化效应重点适应于瘰疬、瘕聚、痰核、肿块、血肿、结节等病理产物及关联病症。临床多以局部施灸为主,并适当应用循经与辨证取穴施灸。

温御效应

御指御防、御卫、御护等。针对肌腠空疏,卫表不固,外邪易袭等病症,艾灸温御效应显著。《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可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可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虚邪,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灵枢·口问》云:“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温热论》云:“肺主气属卫”,针对肺气不足,表卫空疏,营卫失调导致防外邪侵害,可经过艾灸的温御功效,使腠理致密,表卫紧固,抵御邪袭。温御效应重点用于体虚易于感冒;太阳中风证;过敏性鼻炎,皮肤因受风或感寒而瘙痒等。临床多艾灸脾经、肺经、膀胱经等经穴,或加督脉、手阳明经脉的穴位施灸。

艾灸适应症有那些

灸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按其功效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可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导致各样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凝腹痛等。

2.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可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 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可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症。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功效

5.可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邪气冲心、肝阳上亢之症可灸涌泉穴治之。

艾灸禁忌症有那些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症,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海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患、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运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周边,均不宜直接灸。

4.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睛明、素髎、人迎等不宜灸,余穴均可适当采用灸治法。返回外链论坛: http://www.fok120.com,查看更加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上一篇:功效护肤时代下的“首个”真功效品牌是TA!
下一篇:红茶的重点功效和成分,红茶的重点形成成分和功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48

主题

3万

回帖

99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109040
发表于 2024-10-23 1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情实感,其含义为认真了、走心了的意思,是如今的饭圈常用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涯论坛 (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6:27 , Processed in 0.12588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